电子器件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:项目启动、市场调研、项目规划、项目详细设计、原理图、PCB布局、布线、PCB制造、焊接、功能、性能测试等。在教学过程中,我们一般设计 电子设备按以下步骤:
第一步:获取产品需要的功能;
第二步:确定设计方案,列出所需元器件;
第三步:根据元素表绘制元素符号库;
第四步:根据需要的功能设计,调用元器件符号库,绘制原理图,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;
第五步:根据实际元器件形状绘制元器件封装库;
第六步:调用元器件封装库,根据原理图绘制PCB;
第七步:PCB打样;
第八步:电焊、调试、检测等。如果不符合设计要求,请重复以上步骤。
PCB设计是上述电子产品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,也是电子产品设计的核心技术。 在实际电路设计中,原理图绘制和电路仿真完成后,还需要将电路中的实际元器件最终安装到印刷电路板(printed circuit board,简称PCB)上。 原理图的绘制解决了电路的逻辑连接问题,而电路板的物理连接是用铜箔完成的。
一、什么是印刷电路板?
印制电路板是指以绝缘基板为基本材料,加工成一定尺寸的板材。 板上至少有一个导电图案和所有设计的孔(如元件孔、机械安装孔、金属化孔等),以方便元件之间的电气连接:
印制电路板具有可重复性和可预测性。 所有信号均可沿导线任意一点直接测试,不会因导线接触造成短路。 印刷电路板的大部分焊点可以一次焊接。
由于印制板具有上述特点,自问世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。 现代印制PCB板已向多层次、细线方向发展。 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普及的SMD(表面封装)技术,将高精度PCB技术与VLSI(超大规模集成电路)技术紧密结合,大大提高了系统安装密度和系统可靠性。
二、印制板的发展
虽然印制电路技术在二战后发展迅速,但“印制电路”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。
19世纪,印刷电路板的大量生产并不涉及复杂的电子电气设备,而只是大量的无源元件,如电阻、线圈等。
1899年美国人提出在基板上冲压金属箔制作电阻器的方法,1927年又提出电镀法制作电感器和电容器。
经过几十年的实践,英国的保罗艾斯勒博士提出了印制电路板的概念,为光刻技术奠定了基础。
随着电子器件,特别是晶体管的出现,电子仪器和器件的数量急剧增加,变得更加复杂。 印制电路板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。
20世纪50年代中期,随着高附着力覆铜板大规模发展的出现,奠定了印制电路板大规模生产的物质基础。 1954年,通用电气公司采用了图案电镀:蚀刻法。
20世纪60年代,印制板得到广泛应用,日益成为电子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。 除了大量采用丝网印刷和图案电镀:蚀刻(即还原)等工艺外,还采用加法工艺来提高印刷线的密度。 目前,高层数的多层印刷电路、柔性印刷电路、金属芯印刷电路、功能性印刷电路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。
国内印制电路技术发展相对缓慢。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试制单板和双板。 20世纪60年代中期试制金属化双面印制板和多层印制板。 1977年左右,采用电镀腐蚀花纹电镀工艺生产印制板。 1978年试制了一种加成材料——铝箔箔,用半加成法制造了印制板。 80年代初期,开发了柔性印制电路和金属芯印制板。
三、PCB原理
印刷电路板在电子设备中有四种一般用途。 为电路中的各种元件提供必要的机械支撑; 提供电路的电连接,实现集成电路等各种元器件之间的线路连接或电绝缘。 (3)按要求提供电路的电气特性,如特性阻抗。 用标记标记安装在板上的每个组件,以便于插入、检查和调试。
四、印制板的种类
目前印制电路板一般都涂有铜箔,所以也叫覆铜板。 按线路板导电层划分:
1.单面印刷板
单面印制电路板是指单面有导电图形的印制电路板,其厚度约为0.2~5.0mm。 在一面涂有铜箔的绝缘基板上,通过印刷和蚀刻的方法在基板上形成印刷电路。 适用于有共同要求的电子设备。
还有更严格的规定:布线之间不能交叉,单独的线必须绕开。
2.双面印刷板
双面印刷电路板是指双面都有导电图案的印刷电路板。 其厚度约为0.2~5.0mm。 在两面涂有铜箔的绝缘基板上,通过印刷和蚀刻在基板上形成印刷电路,两面通过金属化孔实现电互连。 本发明适用于要求高的电子设备。 由于双面印制板的PCB布线密度高,可以减小器件体积。
3.多层印制板
多层印制电路板是由导电层和绝缘材料交错排列而成,具有两层以上导电层的印制电路板。 层与层之间的电互连是通过金属化孔实现的。 印制板的多层连接线短而直,易于屏蔽。 但印制板工艺复杂,由于采用金属化孔,可靠性稍差。 通常用在电脑卡上。
对于PCB的生产,层数越多,生产工艺越复杂,故障率越高,成本也越高。 因此,多层PCB只能用于高级电路。
然后
联系
电话热线
13410863085Q Q
微信
- 邮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