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-DC开关电源的性能与PCB的布局密切相关。由于开关DC-DC有快速开关、电源通过电流和散热的考虑,不合理的布局和布线会极大地影响电源性能,并且会形成严重的噪声源。
布局:
在开关稳压器的布局中,交流路径的布局极其重要,而直流路径可以认为是次要的,但反馈信号强度是整个DC-DC电源的唯一关键信号。
众所周知,PCB上的走线具有电感,约为20nH/英寸。只要有电流流过Trace,就会产生感应电压,但电压值并不取决于电流的大小,而是取决于电流的变化率,V=L * (dI/dt)。 因此,AC路径在PCB设计中非常重要,特别是对于使用高速开关管的DC-DC集成电路,dI/dt会很高。 NS(美国国家半导体)给出了一个粗略的数字:“对于典型的降压转换器,交流部分的电流变化是关断过程中负载电流的1.2倍,关断过程中负载电流的0.8倍。开关过程。”这里,AC路径的走线必须尽可能短,包括GND引脚的走线。虽然流经GND引脚的电流很小,但开关切换过程会刷新流经GND引脚的电流,电流会变得非常陡峭。 这意味着输入电容和旁路电容应尽可能靠近IC放置,特别是对于降压IC。
IC周围的空间有限,所以输入电容和旁路电容不能同时靠近IC放置,特别是输入电容比较大。
首先了解一下输入电容的作用,就是让输入到IC的电压尽可能稳定,减少电压波动。 其实应该说,大输入电容可以看作是板上的总电源。 同时,输入电容的等效串联电阻(ESR)和等效串联电感(ESL)可能非常高,这会在IC的输入电源引脚处引起高频输入电压纹波。因此,输入电容器可以放置在距IC约1英寸的范围内。
旁路电容必须尽可能靠近IC的输入电源引脚。 短引脚或无引脚的旁路手电筒一般采用0.1uF至0.47uF的陶瓷电容,对于滤除高频纹波有很好的效果。 短引脚或无引脚会降低电容器的寄生电感(ESL)。 同时一般采用1206和X7R封装。 如果使用小封装尺寸,电容器的ESL和ESR将会增加。 一般情况下,此类旁路电容应放置在 IC 的电源引脚旁边。
DC-DC开关电源中都会有一个钳位二极管,其放置位置也很关键。 由于钳位二极管的一端是连接IC的SW引脚,因此该引脚的信号为矩形波。 如果走线太长,其电感很容易拾取噪声并将其添加到 SW 信号中,形成噪声尖峰。 钳位二极管布局的基本点是靠近IC放置,并使用短而宽的走线直接连接IC的SW引脚和GND引脚。
当输入旁路电容和钳位二极管放置正确后,就可以布置其他器件。 连接输入旁路电容和钳位二极管的走线应尽可能短且宽,并且与IC连接的路径中不能有过孔,这意味着它们需要与IC在同一层,以便 表面贴装电路板。 这里没有过孔仅意味着不应在 IC 与输入旁路电容器和钳位二极管之间的走线中激活 VIA。 然而,如果双面或多层板需要通过 VIA 连接到 GND 和电源层,则可以在输入旁路电容和钳位二极管附近的 PAD 旁边(而不是在连接的迹线中)激活 VIA。
接线:
在许多情况下,铜涂层被滥用。 GND层或VCC层敷铜没问题。 可以降低电流环路阻抗,作为关键信号的参考,减少干扰。 不过,刚才布局中提到的钳位二极管走线应该短而宽,但并不是越宽越好。 Trace很短,这很容易理解。 每个人都会意识到“20nH/英寸”的经验法则是走线电感与长度成正比。 但走线电感不是与宽度成反比吗? 通常很多人都会直觉地认为是的。 根据微量电感公式:L = 2l * [ln(2l/w) - 0.5 + 0.2235 * (w/l)]
可以看出,电感值和走线宽度是非线性的。 为了减少寄生电感的影响,加宽走线应该是最后的手段。 第一步应该是减少走线长度。 特别是,由于钳位二极管连接到SW引脚,因此电压本身就是开关波形。 如果走线被过宽的铜涂层取代,就会被认为是天线,并会引入 EMI 问题。 对于开关节点来说,最好的选择是将其周围铜箔的尺寸控制在实际要求的最小范围内。
电源线被覆铜替代是Layout中常见的现象。 人们认为,铜敷设得越大,可以承载的电流就越大。 事实上,铜的截面积(宽度*厚度)越大,单位长度的走线电阻越小,发热量也越小。 电流处理能力的实质是Trace的温升。 电源部分Trace的尺寸要通过定量计算确定,不宜敷太多铜。 一般温升30℃~40℃是可以接受的,同时也受周围加热装置的影响。 不得超过环氧树脂板的额定温度(FR4应保持在120℃以下)。
经验法则:适用于中等温升(30℃以下)且电流小于5A
对于1oz铜,1A电流至少使用12mil宽的铜箔
对于2oz铜,1A电流至少使用7mil铜箔
GND平面,尽量保持地平面的完整性,不要在地平面上进行分割或走线
然后
联系
电话热线
13410863085Q Q
微信
- 邮箱